探论癌症临床管理研究所

查看: 1909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肺腺癌晚期靶向药治疗中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1

主题

1

帖子

241

积分

积分
241
楼主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发表于 2022-2-23 18:49:2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期望远方 于 2022-2-23 18:49 编辑

宗老师,您好!
    我把我的情况整理了一下,目前还在靶向药联合治疗中。请您指导,衷心感谢!
一、       基本信息:

男,56岁(64年出生),身高169cm,体重59kg,性格爱较真,办公室管理人员,不吸烟。基础病只有血尿酸高/痛风。妈妈77岁发现肺癌,因为没有取样和检测而不知道类型。

二、       病情发现:

2015年11~12月发现嗓子嘶哑,初以为是甲状腺问题,分别到省人民医院和中大附一医院内分泌科看了大约2个月未见好转,期间抽血多次甲状腺指标都正常,至2月下旬已经出现右颈部肿大,2月底中大附一医院穿刺甲状腺,切片报告怀疑有转移性癌细胞,同日至中大肿瘤医院再穿刺右颈部淋巴结做病理分析,与此同时两家医院的胸部增强CT均发现在右肺尖部位有占位,大小31x22 mm,纵膈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,最大18x17mm,右颈部淋巴结肿大,最大24x17mm,怀疑是肺癌转移。

中大肿瘤医院于16年3月1日免疫组化确诊:低分化非小细胞肺腺癌,转移纵膈、右肺门和右颈部淋巴结,分期CT₁N₃M₁Ⅳ。右颈部淋巴结穿刺基因检测发现EGFR19外显子突变;骨扫描和脑部MR没有发现转移。

三、       治疗情况:

(一)第一阶段:一线(2016.3~2016.9)

1)治疗:没有行手术化疗放疗。服用单药标准剂量的凯美纳。

2)检查项目和结果:服药40天后CT检查,上述三处病灶大小缩小到:21x8mm,11x8mm,9x11mm,PR。7月CT和MR复查,SD。

3)总体情况:体感可以,睡眠和消化吸收均可以。

(二)第二阶段:二线(2016.10~2019.4)

      半年后(2016年9月底)左颈部淋巴结肿大,做了血液基因检测,结果为阴性,再经左颈部穿刺检测发现T790M突变。免疫组化为中低分化腺癌浸润。

在后面几年内的不同时期也单独做过3次血液检测,所有基因突变都检测不到,包括原来的EGFR19外显子突变,有一次医院认为相关细胞不足,多抽10ml血,结果也一样。

1)治疗

ü  服用单药AZD9291(80mg,下同)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。
ü  2017年6月~7月和2018年1月~7月,11月,AZD9291+贝伐单抗500mg(10次);2019年2月,AZD9291+贝伐单抗400mg(1次)。
ü  2018年7月开始,以AZD9291为主,联合卡博替尼、卡帕替尼、达可替尼等不同组合用药(AZD9291每天标准剂量,其他都是低剂量,而且每天组合不同,3天一个循环)。

2)检查项目和结果:中间做了CT、MR、PET-CT和ECT,CT间隔大约为3个月,MR间隔为4个月,PET-CT和ECT因为出现局部不舒服症状而做。所有检查结果都和2016年4月(治疗后第一次检查)结果一样。

3)总体情况

ü  从2018年1月开始体重不断下降,从63.5kg下降到现在(2020年3月)的59kg,BMI20.3,屁股、大腿和手臂明显地消瘦。
ü  体感尚可,牙龈刷牙经常性出血,睡眠一般,消化吸收不好。

(三)第三阶段:三线(2019.4~2019.6,此时靶向药AD9291并未耐药,做间隔化疗是个人行为)

1)治疗

ü  2019年4~5月,培美850mg+卡铂450mg+贝伐400mg,先后两次化疗中间停AZD9291各8天和14天。
ü  2019年6月中旬,PD1“O“药40mg+贝伐单抗300mg。

2)检查和结果2019年6月中下旬CT发现左下肺出现一个新转移灶,大小11mm,其他情况和前面检查结果一样。接着再继续AZD9291治疗,左肺病灶一直维持在7mm。

3)总体情况:除化疗期间人比较虚弱外,睡眠不太好,刷牙牙龈经常性出血(洗牙后好了不少)、消化吸收不好,其他尚可。

(四)第四阶段:四线(2019.6~至今)

1)治疗

ü  以AZD9291为主,联合易瑞沙、卡博替尼、卡帕替尼、阿西替尼、索拉非尼、尼达尼布等不同组合用药(AZD9291每天标准剂量,其他都是低剂量(标准计量的1/4~1/6),而且每天组合不同,3天一个循环)。
ü  2019年7月底,PD1“O“药40mg+贝伐单抗300mg。
ü  2019年11月底,贝伐单抗300mg
ü  2020年1月中旬,PD1“O“药40mg+贝伐单抗300mg
ü  2020年5月中旬,GM-CSF 100单位+PD1“O“药40mg+贝伐单抗200mg+白介素2 50万单位
ü  2020年6月中旬,贝伐单抗200mg
ü  2020年8月下旬,PD1“O”药 40mg+贝伐单抗200mg+白蛋白紫杉醇 100mg +GM-CSF 100单位(加了白紫后就没有加白介素2了)
ü  2020年9月下旬,贝伐200mg
ü  2020年11月下旬,贝伐单抗200mg+PD1“O”药 40mg +白蛋白紫杉醇 100mg(因为8月那次打了GM-CSF后,人有点酸冷,心跳快,所以后面就没有加GM-CSF了)
ü  2021年1月上旬,贝伐单抗200mg
ü  2021年5月上旬,贝伐单抗 200mg+白蛋白紫杉醇 100mg +奈达铂 50mg
ü  2021年7月初,贝伐单抗200mg
ü  2021年10月上旬,白蛋白紫杉醇 100mg +奈达铂 50mg
ü  2021年12月初,贝伐单抗200mg
ü  2)检查和结果:在2021年12月之前的几次CT和MR检查结果,均和2019年6月的检查结果一样,SD。但在2021年12月下旬的CT检查中,对于纵膈淋巴结跟前面表述有一点点不同,原来是“最小短径5mm”,此次表述为“最小短径7mm,中等强化”,但最后的结论部分还是说跟上次基本一致(报告比对了前面3次CT报告)。

3)总体情况:除睡眠一般、消化吸收不好,体重稍有回升。除肌酐(2018年后一直超标在10%左右,近期增加到20%多一点)和尿酸高(这是基础病)外,其他血液指标尚可。

四、       检查报告(附)
五、       肿标标记物汇总(附)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(需等待审核后才能发布病例)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8

主题

1292

帖子

5668

积分

积分
5668
沙发
发表于 2022-2-23 19:19:32 | 只看该作者
这个病例为什么长期稳定?难道是靠靶向药?应该不是。我怀疑有较强的共存免疫在背后起作用。具体建议查一下网站私信吧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探论癌症临床管理研究所 京ICP备20006520号-1

GMT+8, 2024-5-17 23:53 , Processed in 0.160121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